1
什么是动脉硬化的软斑和硬斑?
斑块是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斑块的形成起始于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内表面柔软而光滑的细胞层,受到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酗酒、熬夜等的刺激,发生破损而变得凹凸不平整,增大了血液流动时的阻力和摩擦力。在血管不平整的内皮上,大分子的脂肪不断沉积其上,并不断通过内皮层向血管内膜中层聚积,进入内膜中层的脂肪不断刺激吞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增生,并吞噬脂肪颗粒,进而受损死亡,形成像粥一样的脂质化物质,取代了血管内膜中层的正常组织,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血管内膜中层脂质化物质集结成团,并被纤维组织包裹便形成了斑块。
动脉斑块主要由脂类物质和周围的纤维组织构成,当脂类物质以低密度脂蛋白为主时,称为软斑,性质不稳定,易于脱落。当脂类物质经炎症钙化后,则称为硬斑,相对稳定,不易脱落。
斑块一般在专业临床上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具体表现如下:1、稳定性斑块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强回声,也就是在图像上看到非常亮的斑块,以前的说法叫硬斑,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不容易掉;2、以前的说法叫软斑,现在称为易损斑块,有很多特点,包括纤维帽不完整,斑块内有出血,斑块内有新生血管等。
2
怎么知道自己的血管内有没有斑块?
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健康的窗口,位置表浅且固定,检测正确性高。体检查颈动脉超声价值非常大,如果颈动脉出现硬化斑块、管腔变窄等病变,就意味着其他位置的血管也已经发生了同样的病变,患者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症状,但是心梗、脑梗的发生风险在悄然升高。医院将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套餐的原因。
在3万多例动脉硬化患者中进行调查发现,硬化斑块每导致血管内膜厚度增加1毫米,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就增长15%。可见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应对颈动脉斑块,最为有效的方式还是药物治疗,可以服用活血通络、稳定斑块的药物进行治疗,稳定斑块,抑制斑块形成,逆转斑块对血管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日常我们要合理调整饮食,减少脂肪的摄入,加强身体锻炼。
3
常见药使用注意有哪些?
一、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都属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那么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到底哪种药更好?
氯吡格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两者作用机制不同,用于抗血小板治疗两者都是可以。阿司匹林是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部分患者,比如存在阿司匹林禁忌,发生阿司匹林哮喘、过敏,或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有尿酸升高,此类人群可以选择使用氯吡格雷。
但氯吡格雷疗效与其基因多态性有一些关系,有些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反应,抗血小板疗效较差,此时可以用阿司匹林替代氯吡格雷。临床抗血小板治疗到底是选择阿司匹林还是选择氯吡格雷,需要咨询临床医生和药师判断,与患者病情、个体特征以及基因多态性等多种情况决定,而不是一定就是阿司匹林效果比氯吡格雷好,或者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效果更好。
上下滑动了解二者各种区别
二者应用时长的区别?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了多年,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早期主要被用于治疗关节炎、疼痛等方面的疾病。后来,人们研究发现: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这种应用已经持续了40余年,至今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完全取代阿司匹林在这方面的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被应用于抑制血小板功能,临床应用已经超过了20年。虽然应用时间上不如阿司匹林,但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二者作用机制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作用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COX),使其乙酰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阿司匹林除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外,还具有抑制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和抑制血管重构的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作用于血小板的ADP受体,抑制ADP对血小板产生的诱导聚集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硫酸氢氯吡格雷不具有抗炎的作用,
二者副作用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的副作用是引发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眼底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淤青等。此外,阿司匹林还有过敏反应,影响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中,胃出血的发病率最高。因为阿司匹林除了会抑制血小板功能以外,还抑制了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为了减少对胃肠黏膜的直接刺激,医生会建议服用肠溶片,肠溶片在肠道内分解,减少了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如果胃肠道反应仍然比较重,可以服用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
硫酸氢氯吡格雷因为具有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也会引起出血反应,通常发生在服药的第一个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弱,并不会引起新的溃疡,但对于已有的溃疡,有可能引起出血。所以,在引起出血方面,硫酸氢氯吡格雷相对于阿司匹林要安全一些。
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那么在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胃肠道不适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换为氯吡格雷呢?统计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更换为氯吡格雷,相较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并没有减少。
硫酸氢氯吡格雷也可以与抑酸剂合用,但不可以与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合用,这两种药物会大大降低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作用,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二者经济效益评价区别?
阿司匹林制作工艺比较成熟,造价低廉,每日用药的费用低,从性价比上来说比较适合各类人群。
硫酸氢氯吡格雷由于各种原因其造价比较高,虽然近期已经经历了降价,但总体上与阿司匹林比较,费用上还是比较高,对经济上有困难的朋友来说,应用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者药物抵抗的区别?
有文献统计表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抵抗的发生几率是40%左右,单独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发生几率在50%左右。所以,从药物抵抗的几率上来说,硫酸氢氯吡格雷的药物抵抗几率要明显大于阿司匹林。也就是说服药效果差发生几率,氯吡格雷要多于阿司匹林。
但是如果两者联合应用,其药物抵抗的发生几率仅仅有5%,所以在心脑血管支架术后,医生一般都建议两者一起应用,简称为“双抗”,可以有效的抑制疾病的复发,其药物抵抗发生机理主要由于基础疾病控制的不好,生活习惯没有得到严格控制等因素有关。
总之,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都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虽然作用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硫酸氢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的作用上并没有表现出其突出的优势,还不能完全取代阿司匹林的作用,只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补在临床上应用的,对于支架术后的病人,可以两者联合应用。
对于这两种情况放在一起吃,能够起到双重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形成。两者一起服用主要用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另外对于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两者需要同时服用一年以上。
再就是脑血管疾病方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患者,另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也是需要两者同时口服一年以上。一年以后一般就单纯的吃阿司匹林,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
两者共同服用确实副作用要大一些。两者共同服用引发出血的风险就要高一些,要严密观察患者胃肠道功能,以及大便潜血是不是阳性。如果有大便潜血阳性,一定要注意复查胃镜,确认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二、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片)
立普妥也叫阿托伐他汀,属于进口药物,主要用于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中风等,可以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到40%~60%。也可以使甘油三酯降低23%~4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达到5%~9%。
立普妥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够保护血管,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对预防心梗、脑梗有比较好的作用。
立普妥主要副作用是使转氨酶增高,有可能发生肌肉的病变。相对来说,其安全性、耐受性比较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没有相关性,仅0.7%的服药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副作用发生在治疗以后16周之内,偶有肌肉病变的发生。
立普妥服用注意:
(1)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胆固醇和血肌酸磷酸激酶。应用立普妥时血氨基转移酶可能增高,有肝病史者服用立普妥还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试验。
(2)在立普妥治疗过程中如发生血氨基转移酶增高达正常高限的3倍,或血肌酸磷酸激酶显著增高或有肌炎、胰腺炎表现时,应停用立普妥。
(3)应用立普妥时如有低血压、严重急性感染、创伤、代谢紊乱等情况,须注意可能出现的继发于肌溶解后的肾功能衰竭。
(4)肾功能不全时应减少立普妥剂量。
(5)立普妥宜与饮食共进,以利吸收。
(6)饮食疗法始终是治疗高血脂的首要方法,加强锻炼和减轻体重等方式,都将优于任何形式的药物治疗。
(7)服用立普妥最常见的副作用有:便秘、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和腹痛等,但是通常在继续用药后会有所缓解。
三、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具有良好的降脂抗凝效果,增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它含有五种独特的虫类药成分,其中的多种酶类、水蛭素等可以清除血管中的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能升高血液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循证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以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斑块体积,阻止血管斑块形成与进展,实现一级预防,维护心脑血液的顺畅供应。
通心络胶囊具有显著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显著缩小心肌无再流面积,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以及缓解血管痉挛,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灌注、抑制心室重构等作用。
斑块的形成不仅仅造成血管的堵塞,引发心绞痛、心肌缺血等,更重要的是斑块发生破裂,形成血栓随血液游走,堵住心血管就会发生冠心病、心梗,堵住脑血管就会造成脑梗塞。因此,对于尚未出现症状的亚临床动脉硬化人群来说,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作者:陈琳
审核:李文杰
审阅:龚燕冰
作者介绍:
陈琳,博士、副主任医师。主治: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瘫/连带运动,眼肌痉挛(Meige综合征),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等),脑积水,帕金森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髓肿瘤,脊髓栓系,颅内肿瘤,脑外伤颅骨缺损,运动神经元病(ALS)。出诊时间:每周五下午专家门诊(北京医院东城院区门诊二楼脑病三科神经外科门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