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学会用小肠经,腰不痛了,消化好了,天凉不再腹泻了,女性的乳房问题也消失了……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我们需要找小肠经来帮忙:
头面问题:目痛,颊肿,咽喉痛
热病:发热
乳疾:乳少,乳痈
局部疼痛:头项痛,肩后痛,腰背中部痛
出现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可以探查小肠经的三个易堵穴位,坚持按揉和敲击。
虽然小肠经的三个易堵穴位中,有两个都是在肩后,但用自己对侧的手都能够到(够不到的话说明肩膀有问题了)。双臂交叉,同时向对侧后肩一上一下地拍打,如一手拍天宗,另一手就拍肩贞,是敲这两个穴位的最佳方法。
除了疏通三个易堵穴位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小肠经上的五腧穴,做更有针对性的调理。小肠经五腧穴的歌诀是:「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小肠经的五腧穴是最好找的,因为全部都在凸起高骨的旁边或两块高骨之间,摸着骨头就可以准确找到。
?井穴-少泽(金)
▎定位: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跟角侧上方0.1寸处
摸到小指尺侧(即手掌的小指那一侧)末两节交接的高骨,高骨前面就是少泽穴。
关于少泽穴的用法,路老师在课程中讲得很透彻:
少泽的第一个用处:由于小肠经途经内眼角、外眼角和咽喉,所以目赤目痛、咽喉干痛等上火现象,可指甲点刺或刺血指末的少泽穴来泄火。
发热、发烧时,与上火的处理方式类似,也可以在少泽穴刺血:用一次性的三棱针刺破,挤两滴血出来。
第二个用处,是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为我们补充的:调治缺乳、断乳、乳腺增生等乳房问题,少泽穴几乎是必选穴位。
中医认为,乳和血同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五脏当中,心主血,而小肠是心的「老公」,所以乳汁有异常,我们可以找小肠经商量。
根据路老师的经验,少泽穴调理产后缺乳、断乳、乳腺增生等问题时,和背后与乳房相对的天宗穴一起用,效果会更好。
天宗穴,开头时提到过,是小肠经的三个易堵穴位之一,可拍打,可拔罐。拔罐时,吸得轻一些,留罐不超过5分钟,可以起到补血补气、催乳的作用;如果是乳腺增生等实证,可留罐15分钟以上,起到泻的作用。
?荥穴-前谷(水)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前尺侧,赤白肉际
摸到小指的指骨与掌骨交接的高骨,高骨前面就是前谷穴。
前谷的名字,与后溪相对而来,二者都是指掌关节前后很细小的经穴。
路老师在「经络健身营」中教大家做十指抓伸时强调:抓伸的动作虽小,但也需要做到位。如前谷、后溪这两个穴位,如果抓伸动作不能将小指充分握紧、伸直,就不能真正刺激到它们。
而小肠经,全名为「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的命名,意思是它经气的量是手上六条经络里最大的。因此,刺激到小指的小肠经,是手指抓伸动作的一个关键点。做到位和没做到位,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小肠经的水穴,前谷的用法与少泽基本一致,都能够泻火而调理目赤目痛、咽喉干痛、发热等,同时对缺乳、断乳、乳腺增生有帮助。
?输穴-后溪(木)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赤白肉际
摸到小指的指与掌交接的高骨,高骨后面就是后溪穴。
后溪是小肠经的木穴,由于木能生火,所以它是本经的母穴,有补益小肠经的作用。加上与督脉相通,所以后溪成为小肠经上特别好用的穴位之一。
人身上的很多部件存在着同构关系,如手和头。我们将两手合十,把它看作人的头,那么后溪所在的位置,对应头部后脑勺。因此,后脑勺痛可以通过按揉、艾灸后溪穴来调理。
再如手和头身。我们将双手合十,这次则把它看作是人从头到腰的头身部分。后溪穴的位置,对应后面腰背的中部区域。因此,腰背的疼痛,也可以通过后溪穴来调理。只要手法到位,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这样的对应关系和临床效果,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上也可以印证:后脑勺和腰背中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管辖范围,我们找和它同名的手太阳小肠经上,与督脉气息相通的后溪穴,正是找对了门。
因此,后溪穴除了补益、疏通小肠经经气外,也在后头痛、腰背痛以及本经路线范围的肩后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原穴-腕骨
▎定位: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摸到腕侧前方两块凸起的高骨,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就是腕骨穴。
阳经的规律是,跟在输穴后面的就是原穴。腕骨穴跟在输穴后溪穴的后面,因此是原穴,决定着小肠经整条经络的元气(而没有五行属性)。
前面讲到,后溪穴对后头痛、腰背痛有效。比照着这样的同构对应关系,腕骨穴则对项强痛、腰痛有效。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以把手放在桌沿上,左右微微扭动,反复按压后溪、腕骨上下的痛点。同样是腰背痛,有人后溪附近痛,有人腕骨附近痛,有人两穴之间痛,哪里痛感最明显,就按压哪里。
坐班不忙时,看电脑时,心平气和地按压(千万别带着恶狠狠的情绪按压),有效预防和调理后头痛、颈椎病、腰背痛等问题,不妨作为自己的养生小习惯。
?经穴-阳谷(火)
▎定位:腕背横纹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摸到腕侧横纹上下两块凸起的高骨,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就是阳谷穴。
阳谷穴属火,是本经本穴。路老师在课程中讲:「小肠的温度很重要,只有它达到37℃,小肠的消化吸收等功能才正常。」
关于小肠温度的重要性,我们举一个常见的病症来体会,就是天气转凉或下雨时,很多人会出现腹泻,有的连泻三五天还止不住。
它的原因说来简单,就是外界一凉,小肠的温度变低了。
温度变低,东西没能充分消化掉就交给了大肠,因此排便的量增多了;而大肠呢,本来像地球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小肠,靠着小肠的火热来完成水液蒸发、气化的工作,现在小肠温度骤降,大肠里的水蒸气也哗的一下,遇冷凝结成大量的水。于是人开始腹泻。
遇到这类腹泻怎么办呢?补小肠的火。具体讲,就是艾灸小肠经的火穴阳谷穴、合穴小海穴。
从火穴补火,事半功倍;而合穴内合脏腑,最容易将艾灸的热送入小肠,因此选这两个穴位。
灸到小肠发暖,腹泻的问题就解决了。
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都适合艾灸,日常保健灸5~10炷,或悬灸15~20分钟;而调理腹泻等病症时,则可以把实际灸感作为最主要的参考才决定用量。
?合穴-小海(土)
▎定位: 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如上图,将手臂前举弯曲90度,另一只手很容易就能摸到其内侧肘尖有两个凸起的高骨,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就是小海穴。
小海穴紧邻麻筋,碰到时容易发麻,所以我们一般不去按揉。想要用土性来泻小肠火的话,我们可以拿胃经的本穴足三里,替代进行按揉。艾灸小海穴则没有问题。
明代医家李梃(tǐng)咏小肠经五腧穴:
《腧穴即景诗·观涨》
明·李梴
浮萍少泽任东西,前谷渊源绕后溪。
腕骨又通阳谷涧,交流小海欲倾堤。
▲点击试看路新宇老师《徒手保健康》第一讲。——价值元的《徒手保健康》线上视频课为《路新宇老师经络外治课(线下课)》赠送的特别福利(可转赠亲友)
延伸阅读:
1.经络|被迫熬夜:12点后才能睡着,问题出在哪里?
2.经络
身体侧面的痛苦,都找胆经
3.梁冬:放下对抗疾病的念头,身体会在放松中恢复智能
正
安
好
课
路新宇经络外治课
7月10-11日(第2期)正安文化深圳学院线下开课(小如老师)
长按添加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