撳针,又称为撳针型皮内针,是临床皮内针的常见类型。
01
作用机理
其作用是给皮部穴位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属于传统针法里面的浮刺和浅刺。
浅刺是通过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留针的目的则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最终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
针埋入皮下后,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不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特别是对慢性顽固性疾病,在不影响患者活动下给予患者持续性的刺激和治疗,相对于传统针灸固定模式,优势明显。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皮肤层散布着皮神经末梢。揿针疗法通过刺激神经末梢,使其神经兴奋后沿着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到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从而激活神经系统调节,并能刺激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影响血液循环,最终达到止痛的效果。
揿针长久留针可通过穴位刺激调整内源性物质、经神经-内分泌-免疫复杂网络调节功能整合后发挥对靶器官的调节治疗作用。
02
撳针的优势特点
1.操作简单,安全无痛。本法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因为撳针针体短小,几乎无痛。
2.起效迅速,疗效持久。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达到针到痛减之效。
3.方便运动,适应症广。凡针灸体针的适应症均可采用皮内针治疗。而且此法在运用过程中不影响患者的运动,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令患者适当。
随着运动增加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03
撳针的适应、应用范围
撳针可适应、应用于中医针灸穴位的各种疾病治疗。
1.各种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膝骨性关节炎、头痛、牙痛等各种疼痛病症。
2.末梢神经炎、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牙神经痛、面神经炎(面瘫)、肋间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神经科病症。
3.咳嗽、胸闷、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病症。
4.呃逆、腹痛、呕吐、泄泻等脾胃科病症。
5.前列腺炎、尿急尿频、夜尿等泌尿系疾病。
6.失眠、焦虑、躯体化症状等精神科病症。
7.肥胖病。
8.月经不调、痛经、乳腺疾病等妇科疾病以及产后宫缩痛等产科病症。
9.儿童近视、假视、过敏性鼻炎等儿科病症。
研究显示,撳针常常联合中药、拔罐、康复训练、中药熏洗等其他中医外治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撳针疗法已在我院中医经典科开展,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失眠症、躯体化症状等病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