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王明华,湛梅圣
(湖北医院,湖北襄阳)
摘要: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内热针组30例患者给予内热针治疗,西药组30例患者给予西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及临床疗效判定两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内热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热针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且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西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内热针;针刺;视觉模拟评分
颈椎病根据病变组织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及颈部肌肉紧张等造成椎动脉痉挛、管径狭窄,从而导致脑部和前庭系统供血不足而发病[2]。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之一,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15~20%,眩晕为其主要的症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显著升高。由于本病的发病特点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给予扩管、改善循环的药物治疗,效果虽明显,但易复发。我院近年来采用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年3月-年3月门诊或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内热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内热针组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1.20±10.78)岁;病程1.9~20个月,平均病程(11.56±9.78)个月。西药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43.53±12.71)岁;病程2.1~21个月,平均病程(11.72±9.84)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本研究的诊断标准严格按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年)[5]确定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1)曾有猝倒史,并伴有位置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受压症状;(3)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扭曲或节段狭窄;(4)X线摄片显示钩椎关节侧方或后方骨质增生。另外由该病引起的眩晕由年的《眩晕治疗专家共识》[6]进行诊断。
2治疗方法2.1内热针组
运用内热针治疗。(1)体位: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软枕,充分暴露颈部治疗部位。(2)针刺点选择:于枕骨上项线、下项线,胸锁乳突肌止乳突附着处,颈2-7棘突旁椎板,肩肿提肌止肩用骨内角附着(或双侧)组织压痛点处。根据压痛点的分布,标记出针距为相距1~2cm的进针点。(3)消毒方法:施术部位碘伏常规消毒3遍。(4)麻醉:铺巾,使用0.5%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麻。医生双手持针,依次有序地刺入皮肤,垂直深刺病变部位,直达骨膜。注入进针点(每个进针点约0.1mL)。(5)内热针操作:针具采用0.7mm,长度为mm内热针。垂直人体颈部皮肤进针,穿过皮肤后,垂直深刺病变部位,直达骨膜。布针完毕后,连接内热式针尖治疗仪,设定加热温度42℃,加热时间设置为25min,以患者能承受为宜进行实际温度调节。7d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西药组采用扩张椎动脉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西药口服治疗。西比灵胶囊10mg,1次/d,敏使朗6mg,3次/d,14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3护理指导
(1)术前护理:在内热针治疗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及治疗部位的情况,有无糖尿病、溃疡病、高血压病,观察施术部位皮肤有无感染,有无破损,是否做过敷贴等。(2)心理护理:运用中医情志五行相胜理论安慰体贴患者;耐心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请治疗过的患者介绍治疗感受,详细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内热针的治疗方法及整个操作的全过程。(3)施术护理:内热针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戴好口罩、帽子,在空气消毒过的治疗室进行;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观察生命体征,如有不适,立即报告医生情况。(4)术后护理:治疗后对治疗部位皮肤周围轻轻按摩,以揉、接、空拳叩击手法放松患部肌肉,再以拿、捏、弹拨、点按等手法对患部周围反复操作3~5min,以达到最佳效果,患者平卧30min后,如无不适,方可离开。嘱咐患者施术部位2d内不能接触水,以预防感染,嘱患者保持治疗部位的局部清洁、干燥24h。指导病人治疗需要连续进行,一般为每周1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如果中断会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期间注意劳逸结合,勿作剧烈运动。患者对内热针疗法能较快接受且感到方便、舒适,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结果3治疗结果3.1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年)[7]中关于颈椎病的疗效判定标准拟定。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治疗后半年以上无复发者;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明显减弱,劳累后仍有颈部轻度不适者;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劳累后颈部不适较明显,需继续治疗者;无效: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或中断治疗者。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8](EvaluetionScaleforCervircalVertigou,ESCV)中量化指标对患者进行评定。
3.2观察指标
视觉模拟评分(VAS)[9]:在纸上画出1条长为10cm的直线,标记0-10的数字。在“0”端表示无痛,“10”端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直线的某一点上表达出来,然后用直尺测量从“0”端到患者确定点的直线距离,用测量的数字大小表示疼痛的强度,以分值的大小来判断疼痛的轻重程度,分值越大说明疼痛越重。
3.3结果
3.3.1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P0.05。
3.3.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讨论4讨论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于颈椎失稳、骨质增生、上颈椎段病变、颈肩部软组织病变等外因作用于椎动脉,椎动脉形态学因素、神经体液因素及颈源性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痉挛,椎动脉痉挛直接导致了前庭神经系缺血性病变,导致前庭功能障碍而发生眩晕。CSA的发生常与颈椎节段失稳、机械压迫、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体液因子以及血管闭塞、畸形、痉挛等有关[10]。椎动脉颈椎病最常见的体征是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等[11]。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药物营养脑部神经组织、改善脑循环治疗。而中医学多采用非手术综合保守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痹症”、“眩晕”、“项强”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CSA的发病可能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长期劳损致气血阻滞,经脉闭阻,不通则痛以及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不能上荣清窍等有关。研究表明针刺具有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的作用[12],这与针刺有关穴位后通过局部穴位感受器反射性作用有关。内热针材质为银质,其导热性好,内热针疗法是在参考针刀、针刺和温针灸等疗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疗法。以古代针灸的“九针”中的“提针”和“长针”为基础,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研制而成。相对传统临床针刺工具,内热针具有针质软、导热性强,针体直径粗、针尖锋利,针尖恒温加热等优点。其针刺治疗能直达肌肉深层,针尾通过采用内热针式针灸治疗仪恒温加热,通过针尖传导到人体深层软组织末端,使热量贯穿整个肌肉层。内热针针刺治疗通过针刺效应与热效应,可松解损伤肌肉被压迫的神经及血管组织,减轻软组织痉挛变性,促使细胞再生、增加血流量,进一步使软组织中受损部位的软组织氧供恢复正常,促进局部组织的能量释放和补充,恢复生物力学平衡,从而彻底治愈软组织疾病[13-15]。本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评价疼痛性疾病的指标,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内热针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内热针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内热针疗法能松解软组织痉挛,缓解疼痛,从而减轻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内热式针灸治疗仪
[参考文献][1]周海华,郭少英.颈椎病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3(4):-.
[2]祁冀,赵德强,李义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概念的再认识[J].颈腰痛杂志,,38(1):5-8.
[3]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M].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
[4]刘金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32(12):-.
[5]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版[S].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1-7.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43(5):-.[7]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8]卓大宏,励建安,张长杰,等.康复治疗处方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RevillSI,RobinsonJO,RosenM,etal.Thereliabilityofalinearanalogueforevaluatingpain[J].Aaesthesia,,31(9):→.
[10]王勇,沈峥嵘.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7(6):-.
[11]吴鑫,董学涛.小柴胡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J].陕西中医,35(2):-.
[12]周建伟,胡玲香,李宁,等.针刺推拿综合方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5(4):-.
[13]段轶轩,张照庆,尹晶,等.内热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可行性及机制探讨[].中医药临床杂志,(5):-.
[14]康平利.内热针疗法配合蜂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包头医学院学报,(8):-.
[15]陈艳红,孙涛,陈敏.应用内热针治疗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4):-.
本文文献和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术交流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