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规划全面启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的立足之本。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了进一步贯彻“十四五”规划,首都医科医院骨科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松懈,一手抓学科建设不动摇。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在年后疫情期厚积薄发的奋斗之年,交出了令人兴奋的答卷。
科创大赛
就在昨天,医院骨科迎来一个好消息。医院管理中心举办的第五届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圆满落下帷幕。经过初赛、复赛等层层遴选,北京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张希诺医生宣讲的项目《脊柱微创经皮皮质骨螺钉手术导航装置》在初赛的74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晋级决赛。本次决赛,医院陈勇副书记亲自带队,对比赛流程排练,现场布置做出详尽建议和悉心指导,充分体现了我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参赛选手同评委合影
陈勇副书记莅临比赛现场
最终,由我院骨科刘玉增主任医师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创新项目——《脊柱微创经皮皮质骨螺钉手术导航装置》在决赛中宣讲,获得与会评委专家一致好评,以93.14的高分荣膺决赛第二名!宣讲人张希诺医生也以其潇洒飘逸的台风荣获了最佳风采奖。
张希诺医生比赛风采
张希诺医生获得第二名及最佳风采奖
本次科创大赛获奖,是医院骨科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注重积累,寻求科技创新的又一个典型范例。医院骨科始终紧跟世界最前沿理论和技术,从中发现突破点,结合科室优势,进行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持续的创新热情和动力,把创新意识和理念转换为科研成果,是医院骨科牢居学科先进的有力保证。
科研成果
医院骨科倾力科技创新产出了丰硕成果,仅今年第一季度,骨科获得接收或发表SCI文章24篇,其中脊柱专业17篇,创伤专业5篇,关节专业2篇,总影响因子50.29分,其中不乏顶级骨科国际学术期刊。如此高质量、高数量的SCI文章,就来自我们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力。
刘景伟博士发表在Europeanspinejournal的文章
获奖情况
朝阳骨科始终遵循:实践—认识—总结—创新—再实践的研究思路,并重视技术创新的转化和社会效益。目前骨医院科技创新奖评比中斩获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年度北京医院技术创新奖评选更是连中三元,关立主任医师,刘玉增主任医师,苏庆军主任医师分别获得院一、二、三等奖。三份沉甸甸的“科技创新奖”证书,是医院对骨科科技创新意识和应用成果的最好肯定!
关立主任医师
新技术,新方法,新实践,新发现。关立主任医师通过应用多次继发弥散扩散张量(MS-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对伴有脊髓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并分析了DTI数值同患者功能评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首先明确了高信号对于此类患者临床预后的意义,并通过新技术量化了脊髓损伤不同程度的具体数值,对未来的临床研究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同时长期随访和功能评分也对此类患者的预后情况,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DTI对不同脊髓信号的异向反应图
目前该技术已经获得了包括国自然,北京市自然等课题研究经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3篇,其中SCI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骨科学杂志:THEBONEJOINTJOURNAL。研究内容也多次在国内外大型会议上做发表演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DTI技术简介:扩散磁共振成像(DWI)是一种探测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成像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从活体组织中测量水分子扩散信息的技术。扩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唯一可以无创、直观地显示脊髓纤维束的方法,是一种可以评价脊髓微观结构改变的方法,他可以提供定量的信息并检测出比常规MRI分辨率更高的微观结构变化。这些信息对于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尤其是脊髓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院通过使用具有高分辨率的多次激发弥散张量成像(MS-DTI)进行研究,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刘玉增主任医师国内率先在腰椎手术引入“皮质骨螺钉”技术,目前完成各类腰椎疾病手术余台,长、短期随访均取得良好结果。该技术手术切口更小,出血更少,最主要的是颠覆性改变了传统腰椎固定技术,使腰椎内固定更牢固,患者手术后提前下地,缩短恢复时间。刘玉增主任还创新性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多锚点多轨迹固定技术,扩大皮质骨螺钉的适用范围,将优势最大化,为骨质疏松及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提供更可靠的选择。在椎弓根螺钉统领腰椎外科领域30多年来,医院鼓励创新的精神使我们勇于突破舒适圈,寻求最新的更能满足患者需求的技术,做有思想、能实干,善创新,获成果的“大医生”。
刘玉增主任医师
医院骨科在应用皮质骨螺钉的过程中,不忘总结经验,已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4篇,并获得专利一项。还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创新与发明大赛微创外科赛区一等奖。
皮质骨螺钉的应用
皮质骨螺钉技术简介:年,Santoni等提出了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术式,弥补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天然存在的不足。皮质骨螺钉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改变钉道路径增加螺钉与腰椎皮质骨的接触,优化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靠近中线的进钉点减少椎旁肌肉组织的剥离,减少手术创伤和改善预后。与传统技术相比,皮质骨通道螺钉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切开和软组织创伤减少30%,结合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已经授权),创伤减少80%以上;2.稳定性明确增加,由于其独特的皮质骨通道,提高抗拔出能力30%;3.由于内固定误置发生的神经并发症几乎可以避免,术中出血减少50%,术后康复明显加快,整体并发症降低50%。
苏庆军主任医师的项目“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爆裂骨折”获得了本次评选的三等奖。在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与交流中,苏庆军主任医师对PKP技术手术适应症进行深入探索,认为椎体爆裂骨折并不完全是PKP技术的禁忌症,并以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手术适应症与手术操作要点。首次应用前瞻性研究,结合最新的可弯曲球囊扩张技术验证和改良PKP技术在治疗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使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获得全新的微创治疗方案,显著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苏主任对于术中全程的操作要点进行细致化的说明,提高了该技术的临床操作科学性,便于推广。
苏庆军主任医师
该项目最终衍生成果包括SCI文章6篇,核心期刊文章4篇,使该技术在国内外学界获得广泛认同。团队技术成员多次国内外大型会议上做学术交流,成果得到了业内同仁的一致认同。
PKP在椎体爆裂骨折当中的应用
椎体成形术简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一种将可膨胀球囊置入塌陷的椎体内,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形成空腔,允许在低压力下灌注骨水泥,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手术方法。该技术具有手术技术成熟,微创损伤小,康复迅速(术后即可活动),手术费用相对较低,骨折复位明确,在骨折几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椎体爆裂骨折患者不仅能很好地快速缓解疼痛症状,还能恢复一定的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且具有相对较好的安全性。
医院骨科一直谋求发展,不断创新。在习总书记提出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的指示下,医院党委带领朝阳骨科,执行党的方针,将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坚持到底。我们一定要敢创新、会创新,创新出的技术还要做好转化,应用于临床,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为人民解除病痛,为国家作出贡献。
图文:韩超凡
审阅:海涌康南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