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本型亦较为多见,在急性期,患者颈部因疼痛活动明显受限。主要原因是受累关节突关节呈急性炎症,关节滑膜及关节囊炎性肿胀,常合并关节积液,邻近的神经根及窦椎神经支受到刺激,病人多有颈肩部肌紧张,部分病人颈肩部肿胀。
慢性发病病人,颈部向患侧旋转活动时,由于受累关节移位,故常呈不同程度活动受限,颈部后伸运动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预后大多较好。
2流行病学
据统计,颈椎病的发病率约为3.8%~17.6%,其中约60%~70%患者表现为神经根病变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其发病多表现为单侧发病,但也有双侧发病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左右,男性多女性。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起病缓慢,但也可急性起病,以长期伏案工作者、机动车驾驶员及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者多发。
3病因
髓核的突出或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此外根管的狭窄、根袖处的粘连性蛛网膜炎和周邻部位的炎症与肿瘤等亦可引起与本病相类同的症状。
4发病机制
由于本型的发病因素较多,病理改变亦较复杂,因此视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症状及临床体征各异。如果以前根受压为主则肌力改变(包括肌张力降低及肌萎缩等)较明显;以后根受压为主者则感觉障碍症状较重。但在临床上两者多为并存,此主要是由于在狭小的根管内,多种组织密集在一起,大家都难有退缩的余地。因此,当脊神经根的前侧受压时在根管相对应的后方亦同时出现受压现象。其发生机制,除了由于作用力的对冲作用外,也是由于在受压情况下局部血管的淤血与充血所致,彼此均受影响。因此,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两者同时出现者居多。但由于感觉神经纤维较为敏感,因而感觉异常的症状会更早地表现出来。
5临床表现
5.1颈部症状
视引起根性受压的原因不同而轻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于局部窦椎神经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有明显的颈部痛、椎旁肌肉压痛及颈部立正式体位,颈椎棘突或棘突间的直接压痛或叩痛多为阳性,且这些表现尤以急性期为明显。如系单纯性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则颈部症状较轻微,甚至可无特殊发现。
5.2根性痛
最为多见,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根分布区域相一致。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根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为多见。
5.3根性肌力障碍
以前根先受压者为明显,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萎缩。其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根所支配的肌组。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为明显。
5.4腱反射改变
即受累脊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活跃,而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
5.5体征
凡增加脊神经根张力的牵拉性试验大多阳性,尤其是急性期及以后根受压为主者。颈椎挤压试验阳性者多见于以髓核突出、髓核脱出及椎节不稳为主的病例,而因钩椎增生所致者大多为弱阳性,因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引起者,大多为阴性。
6检查
臂丛牵拉试验
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
颈部牵拉试验
头部叩击试验
感觉检查
腱反射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
核磁共振(MRI)
CT
肌电图(EMG)
7诊断及鉴别诊断
7.1诊断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包括麻木及疼痛等,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痛点封闭无显效,但诊断明确者勿需做此试验。
(3)上肢腱反射检查,主要检查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腱反射。支配肱二头肌的主要神经为颈6神经,肱三头肌为颈7神经。在早期病变,这些神经根如受到刺激可呈现腱反射活跃,损害性病变则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所见,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的突出与脱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等。
(5)一致性,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一致。
(6)除外诊断,应除外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腔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8治疗
8.1非手术治疗
8.1.1颈椎牵引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应该首选保守治疗。而保守治疗方法里边分为缓解症状的方法与疗程治愈两大类,颈椎牵引是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缓解症状措施之一,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增宽椎间隙、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及其正常生理功能。
缓解肌肉痉挛,剥离、松解粘连组织,消除炎症、水肿。
牵开嵌顿的关节囊,以促进椎体滑脱和钩椎关节错位的整复。
增大椎间孔、椎间隙,牵开有皱褶或骨化的韧带,使受压的神经根、脊髓得以缓解,改善其血液供应,有助于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
牵引后每个椎间隙可增宽2.5-5毫米,有利于突出椎间盘(髓核及其纤维环组织)复位。
牵开迂曲的椎动脉,恢复颈椎与椎动脉长度的比例关系,保持椎动脉通畅,维持正常脑血液供应,恢复正常脑组织功能。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应用天然或人工制造的声、光、电、热、磁等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简称理疗。用超声波、红外线、电疗、热 疗等,可产生促进炎症消退,吸收水肿的作用,缓解症状。
8.1.3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1)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脊柱退变性神经根疼痛多数情况下以炎性疼痛为主,在无禁忌证情况下,首先可考虑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2)肌肉松弛药
伴有肌肉痉挛者,可以使用肌肉松弛类药,如氯唑沙宗、氟吡汀、替扎尼定等。
(3)抗惊厥类药物
伴有明显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时,可使用抗惊厥类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
(4)阿片类药物
中重度疼痛患者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
(5)脱水剂
考虑存在神经水肿时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
(6)糖皮质激素.
无禁忌证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能有效缓解炎症反应性疼痛。
(6)外用止痛药
颈椎病外治方法使用简单方便,对于缓解颈椎病症状效果确切,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皮肤过敏、皮肤损伤等问题,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为宜。用于颈椎病外治的中药按照药物的剂型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湿敷药与热熨药几种。
8.2手术治疗
8.2.1简介
对于发病急,症状重,疼痛剧烈,影响睡眠的患者;对于已经出现肌肉萎缩和无力的患者,应当尽快采用手术治疗了。像有些病人已经使用了各种保守治疗很长时间,而且使用了静脉输入激素及脱水等非常强效的保守治疗措施,仍然没有效果,反而症状进行性加重,疼痛剧烈,“整夜无法入睡”。这就需要尽快采用手术治疗,来尽快缓解病人的痛苦了。
(1)手术适应症
颈肩痛明显,存在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持续8周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或患者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
颈肩痛及上肢的麻木、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以上,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且近期有加重者。
有明显上肢放射痛、麻木,并伴一侧肌肉萎缩及肌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者,或病变节段明显椎体不稳者。
(2)手术禁忌证:
有严重内科疾病者;
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有精神疾患或更年期神经官能症者;
有严重四肢广泛的肌肉萎缩及脊髓功能障碍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